FC3450170軋機軸承內圈斷裂失效分析
2012-03-23作者:唐國金
(云南圓正軸承有限公司)
摘 要:通過FC3450170軋機軸承廢品分析,找出了造成軸承損壞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,對今后避免此類缺陷的發生將有助益。
關鍵詞:軋機軸承;裂紋;特征;分析
1 斷裂內圈的特征
實驗用兩內圈為本公司2002年生產的產品。經清洗干凈,觀察內圈表面形貌,特征如下:
1) 1號內圈:已裝機使用一段時間,內孔有安裝配合的痕跡,滾道和端面均有輕微的正常磨損。沿軸向裂開,裂口一端靠近斜邊的滾道上有一條長2mm、寬約1.5mm的鍛造折疊缺陷,用探針測得Z深處達1.2mm。
2) 2號內圈:未安裝使用過,無任何磨損痕跡。內圈沿軸向裂開,裂口一端靠近斜邊的滾道面上有長約8mm、寬6.5mm的密布片狀小麻點群,凹處底部色黑,用探針探測Z深處約0.3mm,用金相砂紙反復擦,不能去除麻點。整體表
面目視并放大5倍觀察,未見明顯的碰劃傷和其它缺陷(如圖1、圖2)。
2 磁粉探傷
1) 1號內圈:鍛造缺陷處顯示磁粉堆積,呈寬帶狀,其余部位無磁痕顯示。
2) 2號內圈:所有部位均未發現磁粉聚集。
3 切片斷口觀察
兩件內圈均在距離裂口40mm處縱向切下一片,用石油醚輕輕擦洗斷裂表面,反復洗凈后目視,并放大5倍、20倍觀察。
1) 1號內圈:斷口大面積組織正常,鍛造缺陷部位在斷裂面上有氧化物,氧化物分布深度為2mm,呈不規則的半圓形,周邊有半徑約3.2~3.5mm大的一塊斷口與正常組織斷口略有差異。
2) 2號內圈:斷口大面積組織正常。放大觀察,距端面14mm、外圓面4mm處有一長約0.6mm的孔隙;距同一端面38mm、外圓面3.5mm處有一條臺階狀斷口,兩片斷口上一凸一凹,均顯示較強的金屬光澤,如一亮線。
4 切片冷酸洗檢查
1) 1號切片:滾道與斜邊交界處有一圈較重的磨削燒傷,燒傷帶寬約6mm,燒傷部位有磨削裂紋;斷口鍛造缺陷處,有2.3mm深的氧化脫碳層;斷裂面上有多處條狀和點狀孔隙。
2) 2號切片:滾道與斜邊交界處有一圈嚴重的磨削燒傷,燒傷帶寬約7.5mm,燒傷區顯示密集的嚴重的磨削裂紋,同一端斜邊上亦有磨削燒傷和磨削裂紋;斷裂面上有一組長約4mm、寬約0.5mm的臺階狀凸出亮線,冷酸洗后仍有金
屬光澤,疑是異種金屬夾雜物或是強烈摩擦導致表面硬化的痕跡。
5 切片熱酸洗檢查
1) 1號切片:斷裂面顯示四處大小不等的材料缺陷,是非金屬夾雜物經鍛造輾擴后發生變形,熱酸洗后夾雜物脫落留下的凹坑;滾道與斜邊交界處的一圈稀疏磨削裂紋,經熱酸洗后更加明顯。
2) 2號切片:斷裂面距一端7.5mm,而距內孔表面0.4mm左右有五條呈一列的材料缺陷,距端面3mm處及其它部位,可見不規則分布的十余處材料缺陷,均系非金屬夾雜物經熱酸洗脫落而形成的凹坑;滾道與斜邊交界處的一整圈嚴
重的磨削裂紋經熱酸洗擴張后,磨削裂紋密布,斜邊上亦有磨削裂紋;斷裂面上凸出的疑為異種金屬夾雜物或擦痕的亮線,熱酸洗后已無明亮的金屬光澤。經再次剖開制片,用顯微鏡觀察,確定并非異種金屬夾雜物,而是斷裂時的擦痕。
6 金相組織及硬度檢測、回火穩定性試驗
金相組織及硬度檢測、回火穩定性試驗結果見表1。
7 原因分析
1) 1號內圈斷裂失效的原因:由于滾道上有鍛造折疊裂紋,使用過程中,在內圈本身的殘余拉應力、過盈配合應力以及軋制應力的共同作用下,鍛造折疊裂紋源開始緩慢擴展,加之材料內部夾雜物較多且集中,破壞了材料的連續性,
降低了材料的強度,當裂紋擴展到一定深度和長度后,在巨大的周向應力作用下,裂紋失穩擴展,內圈沿軸向斷裂。
2) 2號內圈斷裂失效的原因:由于該內圈端面、斜邊以及滾道上存在嚴重的磨削燒傷和磨削裂紋,且套圈熱處理及磨加工后內應力較大,在搬運過程中,套圈難免會受到撞擊,導致內圈沿軸向斷裂。
8 結論
1) 1號內圈斷裂失效是因為滾道有鍛造折疊裂紋源,套圈內部有嚴重的非金屬夾雜物。
2) 2號內圈斷裂失效是因為端面、斜邊以及滾道上存在嚴重磨削燒傷和磨削裂紋,且搬運過程中受到撞擊,導致該內圈沿軸向斷裂。
來源:《國外金屬熱處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