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型輔助船推力軸承故障研究與維修技術淺析
2012-06-06作者:王維信
(91329部隊)
摘 要:文章根據推力軸承結構特點,剖析其工作原理,結合修理檔案、故障記錄,分析故障現象,嚴格排查故障因素,采取針對性維修方案和技術手段進行修理,使用驗證可靠、有效。
某型輔助船中修試航時,推力軸承正車推力塊合金層嚴重燒蝕。文章從分析其結構、工作原理入手,結合故障前后實際修理過程,對故障原因及修理技術要求進行分析研究。
1 基本情況
該船采用單機單槳,由一臺8300C型柴油機作主機[Pe=441 kW (600 hp),Ne=450 r/min],配合滑動式單環推力軸承推進。
1.1基本結構
該型推力軸承結構,由軸承座、軸承蓋、推力環、推力塊、扇形調節環、冷卻盤管、支點軸承組成。推力塊與推力環之間有軸向間隙S(推力軸承間隙)。推力塊工作面上澆鑄巴氏合金,背面有小塊平面凸臺3,其幾何中心O2與推力塊幾何中心O1有一偏心距H(如圖1所示),工作時繞承推棱MN偏轉。
1.2工作原理
1)受力情況。工作起始瞬間,軸轉速為零,
推力環、推力塊、油膜未受力,狀態如圖2所示;隨著轉速增加,旋轉的推力環將滑油帶入楔形間隙中產生動力油壓,如圖3所示,推力環、推力塊承受推力,油膜受軸向壓力。
2)楔形油膜的建立。主機轉速一定時,推力軸承工作于靜載荷(大小、方向均恒定)條件下,液體摩擦狀態(動力油膜)的建立主要取決于油膜的旋轉效應即油楔作用。摩擦副之間建立油楔作用必滿足3個條件:①溫度、黏度適宜的潤滑油;②足夠的相對滑動速度;③可靠的楔形間隙。條件①和②容易滿足,僅分析條件③的建立。如圖3所示,推力環按箭頭方向旋轉時受推力作用而壓向推力塊,滑油對推力塊的作用力P相對O2有偏心距H(圖1),P對點O2構成力矩MP,使推力塊以承推棱MN為軸偏轉(支點即轉移至承推棱中點C,偏心距減小為h, MP減小),迎轉向邊(進油邊)間隙增大,順轉向逐漸減小;同時,滑油流經間隙作用在推力塊表面的摩擦力F對支點C構成另一個力矩MF,MP與MF方向相反,當它們大小相等時,推力塊傾角φ即穩定下來,形成穩定的楔形間隙,實現良好的液體潤滑。
2 故障研究
2.1故障特征
拆檢推力塊,合金層嚴重燒蝕、刮擦,平均厚度小于0. 85mm,沿推力環轉向造成許多不規則的溝痕,推力塊邊緣縫隙間有熔融的合金堆積;潤滑油稀釋、變暗,混有細碎的合金屑。
2.2故障過程分析
1)推力軸承試航檔案溫度記錄(表1)。
2)分析說明(臨界溫度60℃)。
0-A區:轉速低,動力油壓相對較小,壓力油膜不易形成,產生邊界摩擦,溫度升高較快。A-B-C區:轉速升高,動力油壓變大,油膜建立、實現液體潤滑,溫升率降低、溫升趨緩。C-D1區:額定轉速,負荷增加引發邊界摩擦,磨損加劇,溫升率驟增,溫度驟升至臨界點(60℃)。
D1-D2區:溫度速升超過60℃,液體潤滑失效———楔形油膜破壞,導致干摩擦,溫升異常,合金層過熱,導致軟化、熔化,產生粘著磨損以致咬合,出現大面積沿推力環旋轉方向被拖動、刮擦的溝痕,邊緣出現合金熔化鋪開、延展、堆積的宏觀痕跡。大量合金磨屑、磨粒混入滑油,使之變渾濁、暗淡。
2.3故障原因分析
1)滑油質量差。取滑油化驗分析,發現大量合金磨屑,閃點、黏度大幅下降。經查,碼頭系泊試車后更換滑油時,未排凈沖洗油腔的柴油,后加的滑油被稀釋。
2)裝配間隙過小。按行業修理標準,對應D=180mm、Pe=441kW(600hp),應選修理裝配間隙范圍0.30~0.35mm,而實際修理裝配間隙為0.22mm(修理檔案記錄)。
3)加工精度低。使油膜臨界厚度hcr增大,易導致邊界摩擦;相同負荷時,流經推力塊表面的潤滑油所受阻力f(逆轉向,與F反向)增大,一方面帶走熱量的效率降低,摩擦副與滑油溫升快,導致滑油黏度下降快(油質差時更嚴重),油膜形成和維持能力變差;另一方面使力矩MF增大,楔形間隙變小(圖3),推力環旋轉帶入間隙的潤滑油量減少、阻力增大,油膜變薄,油楔承載能力(即傳遞推力能力)降低,軸功率較大時油楔易被壓潰失效,導致干磨,造成合金燒損故障。
3 維修改進
3.1潤滑油質量控制
清潔油腔及推力軸承組件,確保潤滑油潔凈;檢查,確保滑油適量、無漏泄、冷卻有效。
3.2裝配間隙控制
1)裝配間隙選定。按行業修理標準,結合維修與使用經驗,選取0.34mm為裝配間隙。
2)靜態、動態間隙修正。測量扇形調節環各處、各推力塊本體厚度,用磨床修正均勻,使研裝后靜態時(圖2)平均間隙與各推力塊間隙誤差Z小;修正各推力塊、承推棱,使其形狀、尺寸一致,動態時傾角φ相等、間隙均勻,均衡分擔負荷,提高承載能力和工作可靠性。
3.3推力塊研配
一是提高合金面粗糙度等級,減小滑油流動阻力、降低油膜臨界厚度hcr;二是修正厚度,控制裝配間隙;三是提高貼合面積,修正受力部位。
1)初研。澆鑄合金切削加工,置于平板上用色油檢查,刮研后接觸點≥2個/cm2。
2)研配。初研后的推力塊與推力環平面進行著色檢查、復研,接觸點≥5個/cm2。
3)潤滑。如圖4所示:①在合金面3(縱橫軸長×寬=115mm×95mm)的中心位置開圓環形槽1(內徑×外徑×深度=38mm×42mm×2mm,合金層厚≥4.25mm),邊緣倒圓角;②合金層邊緣倒小圓角2;③滑油進口邊緣倒大斜圓角,使潤滑油進入足量、順暢。
4)檢測。①合金層粘合情況檢查,用手錘輕敲推力塊背面平面部位,聲音清脆純正,粘合緊密、可靠;②貼合面積檢查,各推力塊與推力環研配后,接觸面積均不小于70%,且受力部位基本一致(見圖5),保證負荷均衡,提高承載能力;③推力塊厚度檢查,于平臺上用百分表測量:同一推力塊不同部位厚度均勻,誤差≤0.02mm;各推力塊平均厚度,誤差≤0.02mm;裝配完畢,測得推力軸承總間隙為0.34mm,符合要求。
3.4試航
1)按規定程序要求試航,測試推力軸承工況(表2)。
2)分析說明:參照故障時試航情況(表1),作如下對比。
Q-Ⅰ區:對比O-A區,溫升率明顯下降(45.0%↓35.0%),表明修后推力塊表面粗糙度等級提高,臨界厚度hcr減小,潤滑狀況極大改善。
Ⅰ-Ⅱ-Ⅲ區:對比A-B-C區,溫升率降低,溫度升高明顯趨緩,表明動力油壓變大,潤滑良好。
Ⅲ-Ⅳ1區:對比C-D1區,額定負荷下工作,但溫升率小、溫度低,推力塊與推力環間隙配合正常、動力油膜潤滑良好。
Ⅳ1-Ⅳ2區:對比D1-D2區,額定負荷持續工作,溫升率降低,溫升速度更趨緩慢,對應工況溫度更低,推力塊與推力環工作配合趨于穩定。
Ⅳ2-Ⅳ3區:繼續檢驗推力軸承額定工況下工作狀態,溫度保持基本恒定,推力塊與推力環在額定負荷下實現良好配合、可靠工作。
4 結束語
經跟蹤調查,該船出廠后推力軸承在額定負荷下曾多次連續工作78h以上,狀態良好。該推力軸承結構簡單,但維修技術要求高,故障告誡我們,維修工作必須精心組織、嚴格管理、科學施工,采取針對性措施,嚴格落實維修技術要求,才能達到維修目的,減少或者避免失誤和損失,真正提高工作績效。
來源:《中國修船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