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軸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
2021-01-26盧剛
(中國軸承工業協會高級顧問)
近些年來,軸承和軸承鋼成了社會熱門話題。到底國產軸承和軸承鋼現狀如何?與先進水平差距有多大?建成軸承強國和軸承鋼強國要突破哪些障礙?本文談了幾點看法,供讀者參考。
1 關于軸承標準
1.1現狀
截至2020年10月,軸承行業共有政府主導標準250余項,其中國家標準126項,行業標準99項,地方標準若干項。市場主導標準體系以企業標準為主,中國軸承工業協會(簡稱:中軸協)團體標準已經起步,標準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(含指導性技術文件)中,包括基礎標準24項,產品標準162項,方法標準42項。標準的覆蓋更加全面,產品標準覆蓋面100%,方法標準基本覆蓋共性技術過程,管理標準有待加強。量大面廣類產品及零部件標準的配套能力增強。
標準化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。我國軸承行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:主導(召集人)制訂的標準已經發布一項;已采納我國相關提案的標準兩項。軸承標準轉化率90%,尚待轉化標準五項。
標準的宣貫一直是行業的薄弱環節,但“十三五”期間取得了進步。主要表現在高碳鉻軸承鋼標準、工業機器人減速機軸承標準和風電機組系列標準的宣貫、實施方面,得到了企業的普遍重視,推動相關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升。
1.2“十四五”標準化工作建議
1)軸承需要融入主機(零部件、總成)作綜合考慮。要從市場化、產業協同發展、自主化、高質高效、政府主導+市場主導標準等方面共同構建機械工業新標準體系。
2)重視瓶頸問題的解決。中軸協2020年上半年按照工信部要求,梳理了影響軸承行業發展的五個瓶頸問題:民用航空軸承、高鐵動車組軸承、軸承專用裝備、盾構機主軸承和軸承鋼。瓶頸形成的原因既有技術方面的,也有產業鏈協同方面的,需要產業鏈所有環節共同研討。
3)標準化支持高質量發展。軸承行業現行的標準化組織體系還不能適應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。存在的Z大問題是政府主導的標準缺少創新性,多為ISO/TC4轉化標準和修訂的老標準,缺少基礎技術支撐和積累;市場主導的團體標準組織(中軸協團體標準工作委員會)還不健全,工作開展也不得力;企業標準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;管理標準只適應企業內部工作協調,不適應產業鏈環節的協同和產業鏈現代化發展需要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行業應圍繞產業基礎能力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建設,站在全產業鏈范疇,深入到產業基礎能力上開展工作。要積極倡導行業力量,改善目前存在的問題,讓標準化助行業高質量發展一臂之力。
4)標準宣貫、實施是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的前提。行業數千家企業產品殊異,基礎技術能力極不平衡。尤其是對標準化工作的認識,對深度理解標準,對建設實施標準的條件等方面缺乏積極性,或不知道該怎么去做。需要有專業化的標準工作者去指導、宣貫和講解。全國軸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行業標準化工作的專家隊伍,但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。標準化委員會所在單位應積極支持委員的工作,除了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,還要發揮宣貫、實施標準的指導與督助作用。
5)強化標準對軸承產業發展引領作用重要性的共識。要做好上面談到的標準宣貫和實施,關鍵還在于形成對標準引領行業發展重要作用的共識,尤其是企業管理層的共識。標準是高質量的保證,是能夠降成本、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措施,是引領企業技術進步、管理達標的先導。社會上有一種流行的調侃:三流企業做產品,二流企業做技術,一流企業做標準。企業管理層需要認真理解其中的奧妙。
2 軸承產品的發展
2.1相關產業數據
2019年我國軸承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770億元;出口軸承創匯53.21億美元;進口軸承用匯36.45億美元;貿易順差16.76億美元。
2019年國內年產軸承200億套以上;市場需求穩定在1200億元左右;進口軸承22.33億套,70%以上為中高端產品,主要用于民用航空、風電(增速器與主軸)、盾構掘進機、高速精密機床主軸和機器人減速器、高速鐵路客車軸箱、高檔轎車(輪轂和變速器)和進口設備維修等主機領域。高端應用領域的進口依賴度大致也在70%左右。
2.2高端軸承產品與先進水平的差距
我國軸承工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產品、技術水平、企業發展戰略三個方面。軸承產品差距主要表現在高端軸承的服役性能上,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:
1)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差距。同一批軸承中各種質量參數的離散度較大,如公差分布的集中度不穩定;疲勞試驗中Z高壽命與Z低壽命之比甚至相差數十倍,由此影響到長壽命與高可靠性領域的應用。
2)動態性能差距。盡管國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