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析差速器行星齒輪與軸磨損原因及改善措施
2020-11-24郭明亮 王興華
(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)
差速器是汽車變速器Z重要的傳動零部件之一,差速器經常在不斷變化的轉速和載荷下工作,所以對于差速器而言,如何才能滿足其壽命的使用要求,是差速器設計和應用的關鍵;通常情況下,我們不僅要對各個子零部件的強度進行設計校核,同時也要考慮到零部件之間的磨損,特別是行星齒輪與軸的配合位置。本文通過對差速器磨損的失效進行分析對比,找到了磨損產生的原因及改善的措施。
汽車差速器是能夠使左、右(或前、后)驅動輪實現以不同轉速轉動的機構。主要由左右半軸齒輪、兩個行星齒輪及行星齒輪軸組成。功用是當汽車轉彎行駛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駛時,使左右車輪以不同轉速滾動,即保證兩側驅動車輪作純滾動運動。
01 差速器工作原理
車輛直線行駛時,動力通過差速器齒圈傳遞到差速器外殼,再由行星齒輪軸傳遞到行星齒輪,帶動半軸齒輪后驅動半軸及車輪。(兩側車輪受阻力相同,行星機構剛性連接,行星齒輪不發生自轉)當車輛轉彎時,左右車輪受到的阻力不一致,這時行星齒輪繞半軸公轉,同時受車輪阻力不同產生繞行星齒輪軸自轉,從而吸收阻力差,使車輪能不同速度旋轉,實現轉彎。
02 磨損的類型
磨損是零部件失效的一種基本類型。通常意義上來講,磨損是指零部件幾何尺寸(體積)變小。按照表面破壞機理特征,磨損可以分為磨粒磨損、 粘著磨損、表面疲勞磨損、腐蝕磨損和微動磨損等。前三種是磨損的基本類型,后兩種只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才會發生。
磨粒磨損:物體表面與硬質顆粒或硬質凸出物(包括硬金屬)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損失。
粘著磨損:摩擦副相對運動時,由于固相焊合作用的結果,造成接觸面金屬損耗。
表面疲勞磨損:兩接觸表面在交變接觸壓應力的作用下,材料表面因疲勞而產生物質損失。
腐蝕磨損:零件表面在摩擦的過程中,表面金屬與周圍介質發生化學或電化學反應,因而出現的物質損失。
微動磨損:兩接觸表面間沒有宏觀相對運動,但在外界變動負荷影響下,有小振幅的相對振動(小于100μm), 此時接觸表面間產生大量的微小氧化物磨損粉末,因此造成的磨損稱為微動磨損。
03 案例分析過程
某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變速器產品,在進行差速器耐久試驗時,行星齒輪與軸之間產生磨損導致試驗失效。失效信息如表1。
通過對失效零部件的檢測排查,尺寸及狀態都完全符合產品要求,基本排除質量不合格導致的失效;根據失效零部件的磨損痕跡,初步判定為表面疲勞磨損;而產生表面疲勞磨損的常見原因有兩種:潤滑狀態差和表面應力過大;然而試驗過程中,通過對潤滑狀態的監控,可以排除潤滑的原因。所以此問題根本原因基本鎖定為行星齒輪內孔 與軸接觸位置應力過大導致的表面疲勞磨損。為進一步證實我們分析的準確性,對零部件進行CAE仿真分析,結果如圖1。
分析結果顯示行星齒輪與軸接觸的部分區域應力超過10000MPa;那么如何降低接觸區域的應力是解決磨損問題的關鍵。對于降低接觸應力,可采用兩種方法:一是降低發動機的輸入扭矩(可通過限扭的方式),從根本上降低行星齒輪的承載從而讓接觸應力下降,但是此種方法往往會犧牲汽車的動力性,對于一些對動力性有要求的客戶來說,這樣的更改無法接受。另外一種方法是增大接觸面積,從CAE仿真分析的應力分布圖來看,應力Z大區域主要集中在齒輪內孔兩側,而內孔中心位置應力很小,只有30MPa,所以我們增大接觸面積就必須讓齒輪內孔中間的位置“鼓”起來。
04 改善措施的制定與實施
通過以上分析,需對行星齒輪內孔增加鼓形設計;鼓形結構可通過熱后車削加工來實現,工藝十分成熟,具備量產可行性;同時重新分析了行星齒輪與軸的接觸區域的應力分布,Z大接觸應力由原來的10134MPa 下降到1557MPa,改善效果明顯;耐久試驗做了幾輪,效果也有比較大的提升。
來源:《內燃機與配件》2019年第17期